复来作文网

《论语》随笔:“学而时习之”的三种解读

时间:2022-08-07 21:07:15 作者: 浏览:1500次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随记:
第一种解读,就是上面的译文。这也是语文考试中需要的标准答案,读书考试的人一定要遵循。但是,古文,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章,因为时代久远,难以考据,后人解读起来常常会有分歧,因此也就产生了多种解读,未必正确,但也值得了解。比如,上面“学而”句,作为《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有一些不同解读,差异还不小。
第二种解读:学了东西,得到机会(时)去实践(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就算不走运,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还能有知己好友、同道之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再不济,世上找不到知己)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我比较喜欢这种解读。首先,我更同意这种“习”的理解。第一种解读认为“习”是复习、练习,可能我境界不够,我真不觉得反复复习有什么快乐的。但是,学了东西能去实践、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现实世界,我觉得确实是让人很有成就感,很快乐的。其次,这种解读,把这三句话贯通了,第一句体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有为思想,第二句说即便不能实现理想,能有知己也是一种安慰。因为人非草木,圣贤也是人,可高处不胜寒,他们因为层次太高常常身处无边的寂寞中,高山流水觅知音,他们多么期望能有人理解,有人共鸣呀!第三句再退一步说,无人相知相伴,他们也矢志不渝,这正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个人修养的坚守。
第三种解读,认为“时习之”的“时”指时空,即在一定的机遇、时代、场所里能发挥、运用自己的学识,这与第二种解读相似。但他认为“不亦说乎”的“说”读SHUI,是说服、改变的意思,意思是:学了东西能在时代中去践行,不就可以改变世界、提升自我吗?第二句中的“朋”,他认为是“凤”的通假字(存疑),表示有德的君王。这句的意思是提高了能力、取得了成绩,然后君王、大人物从远方来拜见,自己的主张有望得到推行,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第三句和上一种解读相似。
比较三种解读,考试只能写第一种,我最欣赏第二种,对第三种有些存疑。您怎么看?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