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有用吗
时间:2023-11-10 08:44:42 作者: 浏览:52次
前两天有家长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仿写有用吗?
的确,有些小朋友会被要求仿写,但家长对这种方式的效果不确定;还有家长跟我说,似乎仿写的时候还可以,一旦自己写又不行了。
这里我们要仔细分析:通过仿写,想达到的具体目标是什么?从我的角度,我可以划分出3个要点:题材与主题、结构、语言与风格。
我借唐朝的一位“仿写大师”来举例:李商隐。大家不要觉得李商隐只写“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样的诗哦!他的诗歌风格其实是很多样的。
他写过像杜甫《北征》那样的长篇歌行,首先就是从题材和主题上模仿杜甫:从农民的视角反映战乱、军队与悲惨的生活,展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其次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也向杜甫靠拢。不仅是“一百韵”这种长篇歌行的形式,还包括语言风格,都很有杜甫的那种味道,跟大家所熟悉的李商隐完全两样。
不仅如此,他还有一首写韩愈的诗,完全模仿韩愈的奇崛风格——韩愈主张“陈言务去”“言必己出”,为了求新求异,常常会用一些生僻字,冷僻的意象,甚至故意拗折的语言,跟杜甫的风格是大不相同。
此外,李商隐的《燕台歌》等诗篇,又有李贺的影子——李贺属于以韩愈为中心的诗人集团,但很有自己的个人特色,他的诗多用神仙鬼怪等非现实意象,和异常跳脱的结构方式,创造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在如上这些例子当中,我们会看到:
首先,模仿扩展了李商隐创作的诗歌类型。最具他个人特色的作品多是近体诗,如七言律诗(《锦瑟》)、七言绝句(《嫦娥》),但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古体诗。
其次,模仿扩展了李商隐的诗歌题材和主题。我前面已经提到,比如他也关注社会现实、同情民众的悲惨生活、关心国家命运,并不只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模仿给他的创作带来多样化的风格。他可以自由地变换出杜甫、韩愈、李贺等人的声音,也可以在诗歌中切换到不同角色的叙述视角。
这一点非常有趣。从中唐到晚唐,诗歌创作出现了一条路线——贾岛的“苦吟”,其风格是相对集中、也可以说是单一的。但李商隐倾向于多元拓展。
单独把上面举例的作品拿出来,其实也都是很不错的。种种的模仿,我们也可以说是“向大师致敬”,因为李商隐在模仿中仍然融入了自己的激情、自己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仿写似乎的确能带来一些好的影响。但是,要真正实现学习效果,是有前提的。按照我前面划分的3个要点,我们分别来看:
❶ 题材与主题
这是我最建议大家拓展的方向。许多孩子、包括成年人写作者往往容易在“写什么”这个环节卡住,因为能想到的题材、角度太少了,来去来回就那么几样。
也有许多家长跟我说,孩子的生活太简单,就是学校到家两点一线(哎!这个问题真的数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吗),但其实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值得拓展的内容。
唯一的问题是,自己意识不到:原来这也是可以写的。怎么破?一个办法就是去看其他人在写什么,比如去看名家散文。
这里给大家拓展一下思路:很多人觉得看名家散文主要是学表达,甚至还要摘抄“好词好句”,其实这种做法收益是很低的(语言问题我等会儿说)。
一个快速起效的角度是,去看看作家们都写过些啥。
首先,通过看标题(浏览目录),从大方向上就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就像李商隐看到杜甫写自己从京城到家中探亲的一路上,看到民众的悲哀,写成长诗,于是他就写了自己从家中到京城赴考,一路上看到的悲哀景象。
其次,如果是常见话题,可以看看大家都写过哪些角度——比如从前我举过例子,写某个节日,你可以多读点古诗词,因为许多诗人都写过节日,并且都要尽力找出独特的角度、新鲜的写法,思路是不是就会被打开?
其实,只要避开千篇一律的选材(比如写“成长”就是克服恐惧完成演讲,或学会骑自行车……把这些已经被无数人写过无数遍的题材去掉吧!),选到新鲜、独特,以及自己真正有感触的故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❷ 结构
要模仿结构,首先得要有拆解出结构的能力。所以阅读方法的训练必不可少。如果未经训练,拆解不出内在的结构,只看表面、或只看到碎片,是无法模仿的。
比如我初中读《呼啸山庄》,就写了一个模仿那部小说叙述框架的故事,当然,对初中生来说写得非常简单,但至少说明这个程度的模仿是有可能的。
这种模仿的高级形态,比如有一个“重写莎士比亚”系列,邀请了8位各具特色的当代小说家,各自选择一部莎翁戏剧,改编成不同类型的、新的小说(其中有一位最后鸽了,所以已出版作品有7部)。
但这些作家当然不会只是简单地亦步亦趋。他们的做法是:拆解莎翁剧作的故事结构、人物结构、世界结构,然后通过变形,与自己的创作类型和风格嫁接。比如,《麦克白》被改写成了一部黑帮小说……
说个比较近的:在学完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这篇课文之后,我们家小朋友模仿其结构,也写了某个人物有两个不同的侧面,看似反差很大,实则底层相连。
能做到这一步,对文章结构的丰富多样的确会有比较好的拓展。有些孩子写文章只有一种结构,自己都觉得很无趣,通过模仿不同结构的作品增加点变化挺好的。
只是要记得先做好阅读训练,能拆解结构,才能模仿。(来上猫老师的《拆解阅读课》吧~)
❸ 语言与风格
其实,我小时候模仿《呼啸山庄》写的那个小故事,不仅模仿了它的叙述结构,还模仿了它的风格——但是,那是个中译本,那风格就是“翻译腔”。
作为小时候、随意练笔的游戏之作可以,但仅此而已。
有点像什么呢?就是如今大家当作游戏的,比如针对同一个内容,用鲁迅的风格写一下,再用金庸的风格、古龙的风格……各种有特色的文学家的风格写一写。
但这只是一个文字游戏,在正式的写作中是没法用的。
唯一有用的是什么呢?比如小朋友在初次写说明文、议论文的时候,因为不熟悉这些文体的写作方式,容易写成记叙文,或者完全找不到应该怎么写的感觉……
这时候,可以去找点这个类型的作品,先读一批。比如写说明文,你要写动物,就去找关于动物的非虚构类书,读上一些,渐渐地就会对“这一类文章是这样”有点感觉,然后带着这种感觉再动笔去写。
因为我虽然可以给你讲,说明文的要点什么,但如果你没有大量读过,没有具体的、直观的感受,可能就是抓不到那个点……有点像跟没见过冰的人形容冰,其实只要让他见到一下,尤其是摸一摸,他马上就知道了。
但是(最后的“但是”总是很重要的),仿写只是写作学习的所有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并不是最核心的。因为对写作者来说,最核心的是发展出自己的声音,及发展出自己的写作策略——也就是可以自如使用的方法。
为什么有些家长会发现,孩子似乎仿写的时候还可以,但自己写就又不会了?主要原因就是“贴得太近”,只亦步亦趋地模仿了表面,没有提取或内化内在的方法。
当然,对低年级小朋友来说,要自己提取隐藏在文本之中的方法,是有难度的(我前面举例的我自己、以及我们家小朋友的仿写,都是高年级了)。
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先不要急着仿写。先学习写作的一般方法(当然同时还要做好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后再通过模仿去做更丰富的拓展。
事实上,在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之后,比如已经建立起结构意识,再去看别人的作品,更有可能看到他所用的方法,包括与自己已知的方法作比较,从而实现更有效率的学习——以及,还可以去做出自己的新变化。
此外,我们再说回李商隐:即便他模仿了杜甫、韩愈、李贺等等,并且都做得很成功,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极大的广度和丰富性,但是他最为人所记得的仍然是——
以《锦瑟》为代表的诗歌。在所有的风格中,这才是他真正个人化的、自己的声音,并且是真正的原创——也就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
所以仿写有用吗?沿着我前面分析的3个要点,能做到其中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有用”的。不过话说回来,仿写只是学习写作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
最终,我们要内化、并掌握写作的方法,然后去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和独特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