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李可染《春雨江南图》鉴赏

时间:2024-02-23 19:14:26 作者: 浏览:0
原创 (3)(4)班 小牛犊书
图画背后的含义
(4)班 吕林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李可染的《春雨江南图》带给人们最大的感受。
“春雨江南”,顾名思义,就是一幅描绘春日时节迷烟缭绕,朦胧唯美的江南景色图。从整幅画面来看,给人以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但又不缺乏静谧悠闲之感。整幅画由山水、桃树、小桥、烟雾、房屋组成,远处群山环绕,在两座山峰之间还有一条小溪静静流淌过村庄,小桥位于村庄的源头。画面中,小桥之前的山路,给人以一种延绵不绝的感觉,但在经过小桥之后,又有一种恰似《桃花源记》中“豁然开朗”之感。
远处的群山以黑灰色调为主,山周围的白雾,又给人带来了危险而又无法预测的感觉,而在经过小桥后,出现了色彩较为明艳的桃树,让欣赏者马上就要迷失在这深山中时,又被一下子拉回了世外桃源。图画本质上就是文艺的一种,只是这种表现形式很特殊,作者通过画面来取代文字,与拼凑起来的文字一样的是,作者想让你赏者学会通过表面看清内里,通过现象看清本质。这才是一幅图画的作者想到达到的目的,而这道理往往是蕴蓄而深刻的,一但读者能够领悟,就立马能欣赏这幅画伟大的立意。这便是图画的魅力。
与《万山红遍》不同的是,这幅《春雨江南图》并不具有十足的视觉冲击力,但这幅图画的带给人的感受并不比《万山红遍》差。相反,这幅图画的呈现出的惬意淡然,才是真正让人惊喜的地方。

同学评语:
意:整篇鉴赏文章实际上是围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古诗句进行展开论述,这是整篇文章构思巧妙且颇具特色之处。个人看来,这一诗句的内容与这幅画的情景也有相像之处,“山重”对应朦胧的群山,“水复”对应流淌的河溪,“又一村”对应山底的人家。虽未“柳暗”,却有桃花“明”。在意境的分析上,作者也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将明与暗的两部分与诗句相联系。以己拙见,这句诗还是整篇文章中的一条暗线,“山重水复”即为表面的图画,“柳暗花明”即指透露出的情感、思想实质,即作者所说“通过表面看清深层,通过现象看清本质”。但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篇文章最后讲了我们读者需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导致作者因诗句所体悟的意境较为浅显,没有深入探讨,显得单薄。
言:文章主要围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写,导致文章语句有一定对比关系,局部上看显得有序,但作者在文章的整体,排布上显得??隆⒎彼觯?聪氯セ嵊蟹ξ镀1怪?校?沟谜??恼碌囊庠滔骷酰??舜?吹拿栏杏胂硎芤布附?谖蕖U??恼鲁?嘶褂幸欢ㄐ〉挠锞湮侍猓?褂幸桓黾?蟮奈侍猓?嵛泊μ岬健锻蛏胶毂椤罚?拔拇游刺峁?诖颂峒跋缘眉?渫回#?坝搿锻蛏胶毂椤凡煌?氖恰保?髡咔懊娲游刺岬健锻蛏胶毂椤罚?负巍安煌?保?銮液竺嬉参刺讣啊!锻蛏胶毂椤酚泻翁厥庖庖澹∷?彩抢羁扇净?穆穑课以诖丝梢院苊魅返厮底髡呔褪亲詈笮床怀隽耍?恢?涝趺葱戳耍??即兆质??油?险伊艘欢谓岷献约旱睦斫獗嗌先ィ??局示褪窃诖兆质??br /> 总:整篇文章其实有一定想法,但可以看出作者想不到合适的联想与拓展角度,导致整篇文章琐碎且生硬,当然这只是我粗浅的看法,如有错误,还望见谅。

《春雨江南图》鉴赏
(4)班 吕正淇
《春雨江南图》是画家李可染的名作,但这幅图为何好,怎么好,如何从中获取营养,许多人却仍不知。今天,我们便来聊聊如何鉴赏这幅名画。
这幅画一好在笔力。笔力即用笔的力道和力度。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线条是否流畅,富有变化。在《春雨江南图》中,作者画山时线条一波三折,沉稳流畅,在描绘山峰时并不拘泥于山的真实形象,而是极尽笔墨,对线条的起承转合,方圆粗细,浓重涂抹等作出主观调整,使画面更富表现力,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画树时作者的线条苍劲有力,且形断意不断,使树呈现出一种流动感,大大增加了画的美感。
二好在构图。中国画的构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自成体系。这幅画层次分明,共分为近、中、远三景。近景是一条小河,河边种满桃树,中景是几户人家,配有白墙黑瓦,倚山而居,远景是一座山峰,峰顶白茫茫的,看得出这座山极高,上面云雾缭绕,这样的构图构思巧妙,既显得错落有致,又不至于太过杂乱,没有重点。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便可见好的构图会给一幅画加分不少。
三好在意境。李可染也曾说,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这句话在他的作品里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将树和房屋、山这些事物有机融合在了一起,构成一幅和谐美好的图画。每一笔都藏有深刻意蕴,给人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境表达,从中感受到画家的所见所感,体会他的情感,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
鉴赏《春雨江南图》,不仅要了解它好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作图的技巧和方法,以期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同学评语:本文逻辑清晰,观点立意正确,逐渐递进的论述观点,层次分明,让内容立意有新意。但写线条之类时多是形容,略显机械化。

《春雨江南图》鉴赏
(4)班 翁瑾轩
这幅图画既名为《春雨江南图》,那么便从“春雨”和“江南”角度去分析画作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春雨,在我们眼中总是柔和的,令万物生长的,所以在绘画时一般便为几丝雨滴,几抹春意。但这幅画乍一眼看去却全然没有“雨”的刻画。想在江面上寻找雨的影子,很可惜,并没有。于是只能再从别的地方仔细搜索。纵观全图,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一抹粉红的桃花了。对,桃花,作者想表达的“春雨”就是桃花了。为什么桃花开得这样红,不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结果吗?想到这,不禁让人赞叹,作者用“无言”的桃花,既给图画增了几分色彩,又能很好地表现“春雨”这一主题。
但作者为什么非要借桃花来表现春雨呢?我们可以尝试给当前的图画加上雨点,河流中多了几丝涟漪,整个画面就会变得张扬,少了几分静谧。而艳红的桃花使整幅画面显得更加柔美,反而更能体现出春雨的柔和与润物无声了。作者通过桃花这一景物来表现雨,而不是直接写雨,令观者在作者的“无言”中发挥想象,想象前夜的细雨蒙蒙,滋润着桃花,使整幅画构成的意境所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更加丰富,更好地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江南静谧生活的向往。
其次便是“江南”。江南的水与桃花可以称得上是特色了吧。作者通过建在水边的屋子和小舟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但不仅仅是这一点。水边众屋林立,但却没有人的出现,他们也许在屋中熟睡,也许在家中与家人谈论,也许……作者不写人的活动,给足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将自己代入江南水乡,切身地感觉水乡人民生活的静谧与闲适,与江南上撑舟的人和远处的水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画面,不禁让人想到了《桃花源记》中的“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与向往。
春雨江南,江南春雨。对于江南与春雨,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所以作者以“无言之美”来表现。桃花,水乡,小舟……这些简单的事物,通过读者的想象构造出一幅夜间春雨过后,万物复苏,水乡人在家谈天的闲适画面。也许每个人对江南和春雨的想象都有所不同,但最终体现出来的都是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对江南水乡的向往。

鉴赏《江南春雨图》
(4)班 吴雨珊
《江南春雨图》是李可染先生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用了细腻与柔和的笔力,勾勒出了位于最前方的江南水乡的“杏花、房屋、桥梁”等,将江南中的灵动柔美展现出来,给人以舒适柔和之感。对于后面则是用飘逸的笔法放手泼墨,用大片的灰黑色铺开了山的形状。山并不如其他地方的险峻,作者也未用线条描摩出山的轮廓,而是追求缥缈的山的虚景,更体现了江南气息的柔和温润。
作者由近及远的构图方式将杏花放在画面的最前面,然后依次是流水、房屋,山在最后,且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在黑白灰为主调的画面中,第一眼便会被前方淡粉色的杏花吸引,从这明丽的杏花里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独具江南特色的白墙黛瓦的房屋在画面的中下方,紧挨在一起,在淡粉色的杏花的衬托下,房屋又显得几分素雅与素净。一条小河从其间穿过,河上的渔船、渔人及以上多种元素将下半部分的画面变得紧密起来,与上方的典雅简单的山构成了上疏下密的视觉效果。从下部分看,流露出的是花开得闹,屋挨得紧,两三叶小舟在其间穿梭的紧凑,而上半部分则缓缓流露出的是宁静、闲适、放松与开阔。两者结合,加上从近及远,从小到大,疏密结合的构图方法,不仅精巧地将独特的江南元素融合一起多而不杂乱,更是有种恬静唯美之感。
不论是笔力还是构图,都不过是为表达意境的意匠。意境是这幅画真正的灵魂。图中的山是灰蒙蒙的,被这春雨笼罩下的山似乎被蒙上了一层薄纱,使山体苦隐若现。此画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末画出“实雨”而是用“虚山”来展现烟雨迷蒙的江南,这便有种含蓄的无言之美。但是在春雨之下,杏花更加灿烂,越发明丽,白墙黛瓦又在这明丽之中寻得一分质朴。此番图景,不会朦胧气闷,却豁达畅怀。
江南春雨多次地在李可染的作品出现,从这幅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李可染在面对此番景色之下的动容。对于江南里的春雨,亦或是春雨中的江南,李可染先生内心的情感已远胜于这幅画了。
评《春雨江南图》

(4)班 徐恺蔚
山水画是极考验画师对意境的理解与表达的,先是纵观全貌,再以个人独特的画风,择取想表达的景与情。
一幅好画,第一眼会牢牢抓住观者的目光。画面中,给人以视觉刺激的山体幽深的墨色与桃花娇嫩的粉红,一黑一红,以山体的巍峨深重来凸显花的艳丽夺目。不同于西洋画仔细的勾勒,中国画特有的大面积渲染,笔锋侧扫反而能使画面更流畅,如同文章中详略得当作用的存在,占人眼目,却又不过分张扬。
单单黑是会使画面脏而压抑的。每处风景在横向的空间维度会被画师以不同的浓淡颜色来表现。远处的山则会用淡墨横扫,下笔稍轻,使山体错落有致又不单调,让画面不死板地“呼吸”,山中的景便大致表现出来了。
当然一幅好画,单单是山水可不能让画面有人情味,也要经得起考究品味。画面中部的空缺由大小不移,高低错落的山间小屋填充。小屋简单的外观由粗细不同,横纵交杂的线条勾勒,恰恰是典型的中国化“简而不单一”的讲究。房屋旁的桥横在水面上方,衔接两边的山。值得一提的是,桃花、房屋与山体都绕着一条挂山而下的瀑布排开,河水将画布分割成左右大小不同的两块,使画面布局有密有疏。河水的本色即是宣纸的白。上面穿梭的两条小舟则是人的痕迹,未见一人却并不失烟火气,可见李可染在作画时剔除了喧闹的人气,也没有完全保留所有的景物,而是选择性地进行排布。山所代表的自然涵盖了一方烟火,营造出清静唯美的意境。
“春”即桃花,而题中“烟雨”如何体现?烟雨无法用颜色显示,则用雨水击打江面而荡漾的水波,用被烟雾蒙盖的山体来展现。乍一看是晴空万里桃花艳,细细观摩则是烟雨中自然与人的对话。可见李可染对国画意境的表现手段参透程度之深。烟雨的留白,恰好有了落款的位置,又不让画面太过拥挤,给予人遐想的空间,这便是“留白艺术”。

谈山川之美
(4)班 张宇珊
美术与文字大不相同,无言之美,最是体现在画作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图画便从中直观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李可染《春雨江南图》就十分注重用意象来渲染意境,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思。本画以山、桥、屋、画、船、人为意象,共同营造了一副春季生机盎然的景象,画中的山石、树木、房屋等物像都被雨水淋湿,泛着水光,透出一股清新的气息。江水在画中流淌,泛起层层涟漪,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作中,感受到春雨的湿润和温柔,想象到江南杏花开放、唯美朦胧的意境。
李可染钟情于江南山水,并且尤其钟爱杏花。作品虽叫《春雨江南图》,可却没看到一滴雨,却将雨寄托在杏花上。杏花须在雨后才能盛开,春雨也就暗藏在此了。作者如此选材,十分独到又十分富有诗意。整幅画构图巧妙,由近景到远景,山、树用了颜色更深的墨,而石桥与居民则用了更浅的墨,远近结合,协调统一,有变化,有层次,有画面感。画面中还有适当的留白,让画面显得不那么拥挤,小河中的舟与船夫也非常生动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此画的色彩运用也合理巧妙。本来整幅画都以黑白色调为主,但作品下方用淡雅的粉红色作为点缀,使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更活泼,更生动,更立体。画面朦胧模糊,更能体现春雨后的江南美,也表达了对杏花、对江南山水的喜爱与赞美!
李可柒的作品强调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他对简单丰富有独到的见解。他抓住作品的本真,讲究“像与不像”,在画中运用了自己独特的笔墨技巧,将江南春雨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浓墨勾勒轮廓,兼用积墨与泼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墨韵效果,画出了惊叹的画作。他执着追求画作完美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学点评:从“言”的角度看完整篇文章,我印象最深刻的观点是以意象来表达作者情思,观点鲜明。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把文章的观点放于较偏向开头的地方,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的作用。从“意”的角度上,我最欣赏的是将春雨和杏花开联系起来,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烘托出春天来临之时,细雨蒙蒙春意盎然之境。(章智翔)

“沉淀”的意境美
——李可染《春雨江南图》鉴赏
(4)班 章智翔
著名(山水画)画家李可染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4课。李可染在文中指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其中,“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那么,李可染的是否在自己的画作中讲究“意境”和“意匠”呢?可以《春雨江南图》为参考。
《春雨江南图》主要描绘的是高山下村落中的繁花似锦,两山间的桥口中流出一条河流,河上有人泛舟游玩的景象。单单直观地看,是看不出画中的意境的。那么,如何去鉴赏山水画意境的“无言之美”呢?宜从“意匠”的角度鉴赏。
首先,此幅画作构图十分巧妙。
整幅画面主要是“由”字形构图,成为一个整体。画家着重展现画面下方的景致,而上方则选取白描、留白的手段进行渲染烘托。值得一提的是,画作还运用透视的构图方式,以两山间的“桥”这一物象作为整幅画面的中心,用中心向四周“放射”的方式来绘景,再以“江”与“山”相呼应。同时以“江”这一曲线为参考线,不断去添加其他元素,使画面元素多样而不显错乱。可见,此画构思的巧妙、细致。
其次,画作的色彩运用适当。
整幅画面主要展示的是黑、白、灰三种主色调,是冷色。画家李可染在描绘山景时,充分运用黑、白、灰这三种颜色的过渡、渲染,再加上留白的艺术,表现春雨时分山间细雨朦胧的景象。但在描绘两岸的桃花时,运用梅红色这一鲜艳的暖色调。画面冷暖色调相映衬,使得鉴赏这幅画的人看到此画后的第一眼,目光便不禁被花吸引,凸显出两岸百花齐放时的生机勃勃及春意盎然的景致,仿佛令人身临其境。仔细想想,繁花似锦的景象位于画作下半部分,不正与画作的“由”字形构图相匹配吗?这样的色彩渲染不正是为了引人注目,突显出“意境”吗?
再次,是画作的笔法、线条之恰当。
中国山水画的线条讲究一波三折,主要有点、染、皴等绘画方法。在李可染的《春雨江南图》中,山的绘画主要以浓墨皴抹,浓墨过渡的方式,展现出山峰的奇秀峻美。房屋等建筑主要采用勾勒外轮廓的方式表现,笔法简洁明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即花)采用点彩的方式,既突出花开的茂盛,也将实际中不便表现的部分抽象化、简单化。作者在表现不同景物时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增加了整个画面的层次感和丰富性,这也是山水画的博大精深之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这幅画作所表现的“沉淀”的意境美。
上文中以构图、色彩、笔法的角度鉴赏《春雨江南图》,都是从意匠的角度进行鉴赏山水画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因素是它带给读者的意境。面对这幅画作,驱遣我们的想象:在一个细雨朦胧的早晨,我们站在山顶之上,放眼望去,几座山峰披着白纱衣,山中传来阵阵清脆鸟鸣,江上的渔夫披蓑衣,戴笠帽,也许正欣赏着两岸摇曳的桃花,也许正收获满满地返程……这样,我们便似乎感受到了山村田园生活的宁静祥和,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勃,甚至,还能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如果进一步思考,或许还有更深层次的景象:山下桃花盛开,繁花似锦,而山上却只能依稀地望见几丝粉红,为什么呢?正所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生命是在自然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如果静下心去想,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似乎总是沉淀在低处,而高处却满是未知、神秘。这也正如画中的桃花似乎都“沉淀”在山脚下,让人们去享受人间的那份雅致、惬意和生机。
这不正启示我们,把内心的烦恼,世俗之事沉淀下来,静下心去欣赏人世间沉淀的美好吗?

同学评语:本篇文章观点十分明确,结构也很清晰。让在读文章的时候能很清晰地读出文章想突出什么,想表达什么,以及文章的大概内容。“构图”“色彩”“笔法”“意境”,写作的内容层层深入,让读者读的时候更易懂,十分有层次感。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本幅画作的“沉淀”意境之美。文中多次提到并且将“沉淀之美”解释得很清楚,让我读的时候十分明了。同时文章写作时用了很多专业名词,也联想了很多古诗文言文的句子,让文章表达更准确生动,富有诗意。总体来说,我认为这篇文章观点、内容、结构都很恰当,是一篇好的议论。(张宇珊)
同学评语:本文逻辑清晰,论证充分,从“构图”到“色彩运用”到“笔法”“线条”再到最后的意境,全面分析了《春雨江南图》这幅画,层层递进,逐金深入,有条有理,结构清晰。由这幅画联想到了《桃花源记》,给人以更真实,更生动的画面感,具有文学色彩。全文围绕意境的“沉淀之美”展开,表达清楚明了,同时还运用了许多专业的词汇,但这并不会让人感到陌生,反而让人更深刻,更清楚地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情思。总而言之,本文脉络清晰,结构紧密,论证充分,是一篇很好的艺术鉴赏文章。(徐馨雅)


江边桃,雨中山
——《春雨江南图》鉴赏
(4)班 朱宇轩
《春雨江南图》是近现代山水画家李可染的代表作之一。李可染重视意境与意匠。在意境上,他认为其是山水画的灵魂。在意匠上,他将西洋画中的“写生”运用到山水画的实践当中。这两点在这幅画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整体上看,桃花——艳丽的色彩多集中于下部,多开于江边。屋,人家亦是如此。这就是其“写生”之处。由于海拔、气温、水分等因素,现实中桃花确实是多长于江边或低处的。人也由于行船交通等诸多因素,多定居在江边、低处。
但初看时会有一个疑问,“雨”在哪里?“春”可以从桃花看出,“江南”可以从房屋特色与江水体现,那“雨”呢?细看才会觉得神妙。画家所画的桃花色彩,是模糊不清的,这不仅是体现了桃花的繁密,更表现了桃花在雨中的姿态。山亦如此,所采用的色调淡且不清,却体现了山在雨中缥缈朦胧的情景。虽未着笔墨于雨点,却处处都在无形之中描绘春雨中江南的姿态。
若再细看,便会觉得这幅画隐隐在动,这得益于这幅画巧妙的构图,房屋、桃花、山峰,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线条连接,灵动轻松,又相映成趣。画面有密有疏,显得错落有致。
再从整体上看,画可以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下方人居住处与上方高山处。下处的桃花、村落营造了一幅宁静、安乐、繁华的景象,而在河边的船夫则又为其增添了人气,同时也使下部画面显得更加像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了。这也许就是李可染对于宁静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画的上部是画中笔墨最少之处,笔墨一扫而过,色调淡雅,留白甚多,却在无言之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渺远、空灵的画面,体现了李可染内心的宁静、淡泊。
两者的意境对立却又相似,极含蓄深远、复杂,可谓中国阴阳平衡之理的体现。下方为深厚的地(画面主体色彩笔墨集中于下部),象征着物质,是现实的缩影;上方则为缥缈的天,象征着精神,是理想的体现。两者的分界并不明显,在画师的自然过渡下(房屋高度的变化,山间少许的桃花),再加以“雨”这一意象的模糊效果,使得“阴”“阳”之间自然转化,体现中庸之道,内蕴深沉。

同学评语:分论点没有明确点出,但观点新颖,对画的剖析极其到位,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挖掘了画中的阴阳哲理,但有的地方解读过度,如“淡泊”和“对未来向往”无法得出。同时语言上如“谈而不清”等多处,缺乏鉴画的准确性,使人较难理解。(胡智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24年中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风..
相关作文
最热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