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来作文网

只此青绿苏散文5篇(一)

时间:2022-06-01 06:22:23 作者: 浏览:2709次
只此青绿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徐悦雯

原是没有看春晚的习惯的。

哪怕春节本就需要喜庆的传统节日气氛,我也实在不愿将自己抛在那花红柳绿的唱歌跳舞的俗套表演之中。可是年三十拗不过爸妈,只得被摁在电视前陪看,人却刷着手机。

我不记得自己的目光是怎样被吸引过去的。

一幅画卷,荡漾出千年的古韵,凝固在画卷里的满目江山,层峦起伏,青翠欲滴。高髻青衣的女子,在画卷里轻甩水袖,慢移莲步,举手投足间尽显古典沉静的东方之美。白衣少年独立岸边,眼眸中的画卷里,是惊鸿起舞的仙子,云卷云舒的江山……

“你望到它的那一眼,它所有的东西都在打动你,如果每个人都变成画中的一抹色彩,这幅画就可以在舞台上活过来。”后来听到导演韩真的这段话,不禁点头。

《只此青绿》完美出圈不无道理。有人叹舞者之姿,有人赞穿越千年设计之新,更有人感传承中华文脉立意之高。言者有理。可是吸引我的却不是表演本身。这部舞台诗剧背后的画境和留白的深意才使我驻思不前,久久停留——“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可从“千里江山”来,又为何“只此青绿”?

单独看《千里江山图》可能无法理解,但我联想到了自己很喜欢的一位画家,八大山人。

百余年前八大山人的友人曾为其画《个山小像》,据说这是研究八大山人的重要史料。《个山小像》上有多人之跋,其中蔡受题跋前有一圆圈,圆圈中有一点。此即所谓圆中一点。圆中一点,则为个。此像中又录其友人刘恸城的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学者朱良志先生总结,八大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是一点,却是大全,一个世界,我是世界的一个点,我的生命可以齐同世界,我独立,抛弃追求的欲望,唾弃名理的缠绕,我便拥有了世界。他笔下的一个草亭,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

是啊,江海中的一浮鸥,万里山河里的一青山,宇宙世界中的一个我。这些反映了人的生命境遇以及从这一境遇中突围的方式,反映了人深层的生命自信。每个人都是这世界的一个点,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又只是短暂的片刻。生命的脆弱以及时空上的短暂和渺小是人的宿命。从生命的外在存在来说,人和这世界上的动物应该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人贵在有心灵。中国人说,人为五行之秀气,实天地之妙心,天地无心,以人的心灵为心。正是因为人有了这个心灵,狭隘可以转换成旷远,脆弱可以转变为坚强,渺小可以翻转为广大。

由此角度出发,每个人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世上无名无款的画卷数不胜数,青绿的山峦也无法人人问津,正如历史长河里存在过的普通的你我一样数不胜数。或许历史无法记住我们,但我们依旧独一无二,因为每个人都能够用自我的心灵将普通与平凡转现出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熠熠光辉,能够用我们深层的生命自信去解释为何“只此青绿”。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若每个小我都可在自己短暂渺小的一生中,做好自己、成为自己,盛放出属于自己光彩,那么我们便如这无名的千载青山,可以构成华夏神州大地上气韵磅礴的无垠山河,渺小亦转化成广大,短暂亦转化为永恒。

浩浩春风,携来细雨万青,携来扁舟一叶。画中的白衣少年,独步千载,隔着时空的远,悄然凝视着这一江碧水、这时光撑起的岁月的帆。满目的青绿和千年的诗韵,凝滞在这绵长的河山。

山色青青,湖光滟滟,微风吹起的春意,就是舞动的山魂。比山更远的是高耸的天,比天更远的是时光的潮,比时光更远的就是这凝固的画卷和人永不凝固的心灵。


只此青绿

周莉


中国之美蕴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藏于文人的心间,流淌在墨客笔端,如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将浓青黛绿挥毫之间泼洒在画卷上,中国的千里江山便被收在一方小世界中,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而现在的社会太过喧嚣,若想寻得一份闲适,多得半分淡然,只在青绿之间。

如此我不禁想起欧阳修的醉游山林,与民同乐的自在欢喜。山水相映之美,将绿水与青山环绕,树的绿是没有边缘的,仿佛在向四周扩散,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绿的气息。水的秀不在于是怎样清澈,而是倒映着天空与山的影子,这绿色与蓝色调和,勾勒出另一片天地。酿泉水在山间倾泻,弥漫着酒香的诗情在酿泉水中流淌,与水一道迎面倾泻而来,人醉在景中,仿佛是人正在水汽中弥漫。山是青的,水是绿的,人与大自然彻底融合在了一切,山水成了他们最亲的亲人,人有情,山水亦有情,那山,那水,不知到在诞生的千百年间守望了多少人的成长与离去,一如父母守着孩子成长,又在恰当的时候又目送其离去。

这样的山水又怎能让我们不爱它呢?李渔曾题下这样一幅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世上的名求不尽,世上的利也算不清,何不停一停,看一看路边的风景。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在这样一去不返的路途中若总是匆匆赶路未免太过可惜。亭,欣赏的是风景,停,留下的是惬意的心情。人生需要赶路,因为,那是安身立命之需要,但生活更需要停留,因为在人生的旅行中,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人生需要停靠,因为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匆忙。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无法停止自己的脚步,但我们可以适当放缓自己的脚步,停下来,慢下来,也许你会发现生活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好,若一直埋头向前,看到的就只有灰扑扑的石子路,若抬头欣赏,变能看到青山绿水环绕着你、守望着你,于是人生有了色彩,也有了前进的勇气与动力。

那青绿之间蕴含着无穷的生机,带着希望与光明,那青绿承载着无尽的悲欢,以母亲的胸怀包容一切。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双眼描摹它的体态,用心感悟它的色彩,学得一分平和淡然,悟得人生百般道理。用青色描绘身躯,用绿色妆点心灵,寄情山水,融于山水,从此世间,只此青绿。


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郭可欣

看完《只此青绿》,久久不能平复。以青绿为意象线索贯穿全剧。展卷人与希孟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舞蹈诗剧,最为冲击到我情绪的是一种强烈的孤寂。

舞蹈配上吕亮老师编写的音乐再添几分萧瑟。几分萧瑟渲染下的孤寂、再加上当下的悲秋之季,因此我能感受到的孤寂感被放大了许多倍。我想,不论是身为《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者希孟或是守护者展卷人,他们需要承受的孤寂是相似的。

这部舞蹈诗剧不仅串起了创作者和守护者两个孤寂的灵魂,也折射出当代文物工作者们通过缔造者留下的作品,也许是支离破碎的线索痕迹,通过守护与传承,才能相互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不知何时,灯光渐渐褪去,青绿山水缓缓出现又退去,露出王希孟埋头画画的身影,展卷人突然看到了他,但转瞬间王希孟就消失了。古今交错的时空就此开始,展卷人穿越到了王希孟的时代。看剧之前,一直在想如何把一幅《千里江山图》以舞剧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未曾想编剧是以画作的创作过程作为主线。主角是传奇人物王希孟,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只留下聊聊几句生平的天才少年,留下这幅画作后便离世人而去,又有一说是在这幅画后,又画了一幅《千里饿殍图》,之后被宋徽宗赐死,令人唏嘘而感叹他的命运。

在舞剧的一开始,出现了这个人物——青绿。她高髻赤足,身着青绿色长裙,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