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我对乡土中国的初印象

时间:2024-04-17 08:26:25 作者: 浏览:0
刘佳琪

怀着对社会学的极大好奇心,我读完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感觉印象颇深。本书从开头就讲到“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我想借用三个印象深刻的词来阐述我对这本书的感受。

第一个词是“熟人社会”。顾名思义,也就是指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因为这里的人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受地域限制,于是定居下来,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符合了“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这句话。在这里,不需要用文字来交流,因为彼此都是从小认识,语言表情才更能传情达意,文字反而变成了一个不太完美的工具。而与“熟人社会”相反,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乡土社会中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这种环境,所以才会有城里人用“土气”一词来形容乡下人。而这部著作则带我摆脱了这个客观偏见,才有了我对乡土社会的第一个定义“熟人社会”。

第二个词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主要体现在道德层面。一个方面,文章讲述乡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作者用了中国乡土社会与西方社会对比。例如,西方社会的格局是一个团体格局,像一捆扎清楚的柴,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界限清晰,关系平等,如有等级分别也是先规定好的。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推出去的一圈圈波纹,每一个人都是圈子的中心,而圈子也可以因为时间地点的不同有所改变。所以差序格局是有伸缩性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势力范围大小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小到可以是三人组成家庭,大到可以是整个村落;而西方社会则是有明确的范围的,比如孩子成年了,有了自己的能力,就不再属于家这个范围,他是绝对公平的。另一个方面,只有克己复礼才能维持道德。对亲属要“孝悌”,对朋友要“忠信”,还有一种重要的道德要素“仁”。但以“己”为中心的社会特点,在道德体系的评判上体现出其局限性:人们对某种社会行为的评价会根据对象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而有所不同。比如说,许多反感贪污的人,遇到自己的父亲贪污,便会去包庇他。因此,这成了中国人眼中的人情,其实也成了中国人的不足,因为它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力。所以,我们要坚守道德的底线,不要让道德被所谓的血缘关系埋葬。

第三个词是“礼治”。即乡土社会是依靠礼来维持和延续的,它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无法”并不能扰乱它的秩序。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是主动的,所以,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色。

便是我初读本书的所感所想,虽然肤浅,但印象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我想我会对《乡土中国》所揭示的乡土社会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中国人的弹性圈子——《乡土中国..
相关作文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站长
豫ICP备11004157号 公安备案号41032602000104